茶文化中国特产网

中国特产网
汇集全国旅游信息,旅游景点大全,旅游百科知识

乌江贡米

乌江贡米的基本介绍甘州的蓝天、白云、阳光、河水、土壤,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乌江大米每一粒软糯香甜的口味。乌江大米是日常做米饭的佳品,其颗粒饱满、质地坚硬、色泽清白透饭粒油亮、香味浓郁,素有“乌江贡米”之称。现在,人间百年沧桑巨变,昔日“皇家...

乌江贡米的基本介绍

甘州的蓝天、白云、阳光、河水、土壤,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乌江大米每一粒软糯香甜的口味。乌江大米是日常做米饭的佳品,其颗粒饱满、质地坚硬、色泽清白透饭粒油亮、香味浓郁,素有“乌江贡米”之称。现在,人间百年沧桑巨变,昔日“皇家贡米”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。

张掖甘州区乌江镇所产的乌江大米,成长期长,品质好,是大米中的精品,自唐以来列为贡米进献朝廷,也成为军粮储备的最佳选择。到民国时期,张掖稻米不断恢复壮大,除自用外,还输往兰州、武威、敦煌、新疆等地。张掖黑河沿岸自古以来溪流密布、水量充足、土地肥沃,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稻成长条件,特别是甘州乌江堡一带所产稻米以其个大体长,外形独特、晶莹剔透、优质、米香浓郁、入口精柔而名闻遐迩,历史上曾列为贡品提供皇家御膳房,现在,乌江系列的稻花香、宁粳、贡米号等品种配置祁连山下天然沃土,所产稻米蛋白质含量高、米香浓郁,色泽光亮,其中硒元素含量丰富,满足了人体对微量元素硒的需要。

张掖地处北纬38度,光照时间足,昼夜温差大,乌江水稻成长周期180天,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,是南方普通大米的两倍,使稻米直链淀粉减少,有机干物质增多,稻米不佐菜肴,而香气四溢。早在唐代武则天年代,甘州刺史李汉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栽种水稻,城北乌江乡非常早就有了“鱼米之乡”的美称,味道纯正的乌江米曾一度成为贡米。

商品特征

其个大体长,外形独特、晶莹剔透、优质、米香浓郁、入口精柔而名闻遐迩;

历史民俗

“乌江贡米”历史悠久,据地方志记载,“张掖所产稻有粳、糯二种,成长期长,品质特好,以乌江堡所产稻米最著名,曾作为贡米进献朝廷。”乌江稻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唐朝。据《旧唐书.郭元振传》记载:“武后长安元年(公元701年),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,稻丰收穗,一嫌数十解,积军粮数十年。”可见当时水稻种植已经颇具规模。到明、清时期,张掖水稻种植沿黑河流域飞速进步,已形成东至甘州城北靖安,西到高台县西北的黑泉、罗城,绵延二百里的水稻产区。〔明〕弘治初年,甘州行太仆寺卿郭绅有《观刈稻诗》云:“甘州城北水云乡,每至秋深一望黄。穗老连畴多秀色,实繁隔陇有余香。始勤东作同千耦,终庆西成满万箱。怪得田家频鼓腹,年丰又遇世平康。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张掖稻田连片、水稻丰收、社会相对稳定的景象。〔民国〕诗人罗家伦也有《咏五云楼》诗云:“绿荫丛外麦毵毵,竟见芦花水一湾。不望祁连山顶雪,错将张掖认江南。”这是对古甘州水乡的真实写照,而古甘州乌江堡则是名副其实的“鱼米之乡”。

据〔清〕《重刊甘镇志》记载,元代甘州所产的白米、白麦均列为朝廷贡品。乌江稻米体长个大,外形独特,米体成鞋底状,两头粗中间略细,一粒米体的长度一般在7-8毫米,其色泽晶莹剔透,宛如翠玉,口味颇佳,米香浓郁,入口筋柔,优质,不止是封建王朝皇家御膳房的上等美味,而且也是张掖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据当地老人回忆,乌江传统种植的“白芒稻”、“黑芒稻”生产出的大米口味很好,“煮成米饭一粒一粒互不粘连,熬一顿稀饭,满屋子都是米香味”。乌江也因盛产优质的稻米而取得了“鱼米之乡”和“塞外江南”的美称。

获奖荣誉

乌江贡米因为好的品质得到外面一致认同,在第二届中国“好米榜”暨优质农商品展销会上,经过专家评审,张掖“乌江贡米”荣获第二届中国“好米榜”暨优质农商品展销会金奖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中国特产网 » 乌江贡米